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/ 新闻动态 / 医院新闻 / 正文
突破风险禁区:精准麻醉为高危骨折患者架起生命之桥——麻醉科复合神经阻滞麻醉成功护航极危手术
发布时间:2025-06-11   发布人:wangyixuan    阅读次数:    【返回】

手术室的无影灯下,监护仪的心电波形正急促跳跃,骨科医生手中的钢钉与骨锤尚未登场,真正的生死博弈已在麻醉战场悄然打响。86岁的温老先生躺在手术台上,他布满沟壑的病史簿,几乎写满了麻醉禁忌证……


一颗“行走的定时炸弹”:

当脆弱骨骼遇上崩溃边缘的心脏

脑系“烽火台”多次告急:4年与2年前两度脑出血手术,半年前新发脑梗死,脑血管如老化水管般脆弱;

心脏在崩溃边缘挣扎:左心房扩大、室间隔增厚——心脏“发动机”结构变形,重度左室流出道狭窄(血流通道仅剩“一线天”),重度二尖瓣脱垂并反流(心脏阀门严重泄漏),肺动脉高压(肺部循环濒临衰竭)

致命心电图警示:窦性心动过速(心率>100次/分)、频发室上性期前收缩(异常心跳随时诱发室颤)、ST段显著改变(心肌在缺氧边缘挣扎);

最后一根“稻草”:右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内固定术——若拒绝手术,老人将因长期卧床引发严重甚至致命的并发症;若接受手术,全身麻醉则可能直接击垮脆弱的心脑系统。


麻醉的生死抉择:

在风暴眼中开辟安全通道

面对这颗“一触即爆”的心脏,传统的全身麻醉如同在炸药库点火:

“全麻药物对循环的剧烈抑制,可能瞬间加重流出道梗阻,引发室颤或急性心衰;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,更可能冲破脑出血患者脆弱的脑血管防线。”——麻醉科主任王琳在术前讨论中面色凝重。


技术破局方案:

硬膜外麻醉:于腰椎间隙置入导管,分次注入低浓度麻药,温和阻断手术区域痛觉神经,避免血压“过山车”;  

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:高频超声探头精准定位腰丛神经,穿刺针绕开血管直达靶点,以毫米精度注入麻醉药,实现下肢的“精准休眠”。  


双技术复合麻醉优势:

规避全麻循环风暴:心脏负荷降至最低;

实时精准调控:硬膜外导管可术中追加药量应对突发疼痛;  

用药量减少50%:避免药物蓄积中毒 ;

毫米级精度操作:超声探头上演“生命拆弹”。


手术日,麻醉科主任亲自主持麻醉:  

超声探头化身“透视眼”:屏幕上清晰显现腰大肌深层的腰丛神经束;  

神经阻滞针精准到位:在毫米级误差范围内将药物注入神经鞘膜;  

硬膜外导管建立“镇痛通道”:血压波动控制在安全阈值内;  

精密监护织就安全网:有创动脉压实时监测、血氧饱和度预警。  


当骨科医生落下第一刀时,监护仪显示:心率 98次/分| 血压 122/76mmHg | 血氧饱和度 99%  ——那颗高危心脏,在精准麻醉守护下进入稳定节律!

麻醉的力量:

从风险禁区到生命通道

3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。温老先生在清醒状态下完成骨折复位内固定,麻醉团队用技术将“不可能”变为“可能”。

“这不是一场骨科手术的胜利,而是一次麻醉医学的精准突围。”——麻醉科主任王琳在术后总结中强调 。

“他们用看不见的‘麻醉之手’,托起了看得见的生命希望。”——主刀骨科医生感慨。


本例高危手术的成功,标志着精准麻醉技术的重大突破:

1. 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完全有能力代替全麻,为极危患者规避风险,进行急症手术;  

2. 超声可视化技术使神经阻滞麻醉从“经验盲穿”迈入“毫米级导航”时代;  

3. 麻醉科从幕后走向台前,成为高风险手术的决策核心。

当温老先生在病房握住医生的手时,他或许并不清楚的知道自己曾经离死神只有一线之隔。麻醉团队清楚:是那些在超声屏幕上跳动的神经影像、在监护仪上平稳延伸的生命曲线,在医学的无人区为患者凿开了生之门。这不仅是麻醉技术胜利,更是对“麻醉守护生命”这一信念最铿锵的证明。

  • 微信